1.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的发展,人们对对称电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几年前带宽为100MHz的五类缆到今天高达1000MHz的数据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众所周知,同轴缆的电磁场是封闭的、规则的,达到1000MHz的带宽是比较容易的。然而,对称电缆的电磁场是开放的、既不规则也不均匀,要制造高频对称电缆其难度可想而知。很多时候,电缆制造商制造出了符合要求的对称电缆,可是布完线后,检测发现电缆的某些指标恶化了许多,尤其是近端串音衰减和结构回波损耗两项指标。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与电缆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有关。
本文以1对、2对、4对高频对称电缆的设计制造为例,对设计和制造中的一些技术进行了探讨。
2.高频对称电缆的几个重要电性能指标及其改善措施
2.1 串音
串音引起的误码是影响通信距离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串音产生的机理,减少线对间串音的方法有:
a保证绝缘单线的均匀性和对称性、尽可能降低线对间电容不平衡是提高线对抗干扰能力的基础;
b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加大线对间的距离;
c采用优化的节距设计是提高串音防卫度的有力措施;
d 采用线对屏蔽技术,但此种方法因电磁波的反射,需要适当增加绝缘外径,使用时也需要带屏蔽的接插件。
e 除此之外,保证相邻线对维持TEM波传输也可有效地减少串音[1] ,这也是高频对称电缆设计中可用的另一种理念。我们知道,传统对绞线结构的电缆中,在对绞线的中心有很强的电场,并有很大一部分泄漏于绝缘层外。如果将对绞线用与绝缘具有相同等效相对介电常数且损耗角正切值低的材料挤一层护套(挤压式)则大部分电磁场分布在绝缘和护套内,几乎没有电力线从绝缘体散发出去(见图1),因而从源头上减小了对相邻线对的串音。另一方面,电磁波在绝缘体周围的空气中传播速度( 比在绝缘体内的传播速度 快。电磁场的这种不均匀性会同时产生沿传播方向的电磁矢量以及垂直于传播方向的电磁能量,从而引起串音增加。围绕线对的护套愈厚,串音改善就愈明显。然而, 由于介质损耗的原因,用这种方式来控制串音会导致衰减增加。
不过,由于护套的加入为保证电缆的特性阻抗值需要增加绝缘外径或增加绝缘的发泡度,最终电缆的衰减并不会增加多少,有时反而略低。因此,当串音得到有效控制时,即使信号衰减增加了,但传输信号时的信噪比却增加了。为了尽可能降低衰减,采用此思路设计电缆时通常采用泡沫绝缘和护套。
2.2 特性阻抗与结构回波损耗
特性阻抗是电缆回路上任意点电压波与电流波之比,并有
(1)式中R、L、G、C分别为对称回路的交流电阻、电感、导体间介质电导和导体间互电容;ω为信号的角频率。在高频下无屏蔽对称电缆的特性阻抗近似表示为
(2)式中εe值与绝缘材料、绝缘类型、线对间填充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有关;S为回路两导体的中心距;d为导体直径。在实际中常用输入阻抗Zin来表述电缆的特性阻抗。其定义如下:
(3)式中Z0为终端开路时的阻抗测量值;ZS为终端短路时的阻抗测量值。
由于电缆结构的不均匀性,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波的反射,反射波在某些频率点相互迭加,当反射波幅值极大时,电缆的传输性能会在这些频率点上甚至整个频宽范围内急剧恶化。因此,输入阻抗频率扫描曲线是一条起伏颇大的随机分布曲线。通常用结构回波损耗来描述这种波动情况。结构回波损耗SRL定义如下:
(4)式中Zm为拟合阻抗。
由此定义可见,SRL实质是描述Zin围绕Zm波动大小的一个指标。引起Zin 波动的原因是电缆部件存在着突发性或周期性的结构偏差或缺陷。如绝缘外径波动、导体直径波动、绞对时绝缘单线在节点处周期性压伤,绝缘发泡不均匀、绝缘偏心时绞对过程因单线的自转造成导体中心距S呈周期性的正(余)弦函数波动等。其中周期性的结构偏差或缺陷对SRL危害最大。由于输入阻抗与制造过程中的诸多随机缺陷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而制造过程中这诸多的随机缺陷之间又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因而难以分析输入阻抗与某个缺陷的定量关系。但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得知,生产过程中的随机缺陷较小时造成的阻抗波动很小时, SRL曲线上只出现小的尖峰。极轻微的周期性结构不均匀造成的影响与其它缺陷造成的影响迭加一起,最终也呈现出随机性的波动,这与同轴缆的情况有所不同。当较严重的周期性不均匀缺陷时,且相邻点间的距离等于电缆传输信号波长的一半时,在此频率点及其整数倍频率点上将出现显著的尖峰。即有以下关系
(5)式中f为SRL出现尖峰的的最低处的频率值(MHz),T为结构波动周期长度单位 (m)。
某企业在生产六类缆时,四对线的结构回波损耗曲线总是在60MHz 120MHz和180MHz处出现SRL峰值。通过公式5计算得出T应在1.9m左右并以此查找原因,最终发现是成缆机出现了故障,造成成缆节距的周期性大幅度波动。
2.3 衰减
衰减是影响传输距离的又一重要因素。其值由以下三部分衰减组成
(6)
其中,金属衰减主要由线对中两根导线因高频电阻产生的衰减和对周围金属(导线和屏蔽)反射电磁波而产生的衰减组成;介质衰减与介质的损耗角正切值、工作频率和工作电容有关,其值近似与频率成正比;阻抗不均匀时波反射引起的附加衰减是由于阻抗不均匀造成波的反射,减小了波向前传输的量,造成终端信号的减弱,其等效于有一附加的的“衰减”,这是造成衰减曲线在高频下出现“波纹”的主要原因。这种“波纹”可能导致个别频率点上衰减不合格。
降低衰减的主要途径是
a. 选用介电常数和tgδ都低的绝缘料。
b. 采用合理的绝缘型式,如采用泡沫实心皮或泡沫或皮-泡-皮的绝缘型式。
c. 足量的导体尺寸、减小电缆结构偏差和缺陷。
2.4 相时延和不同线对间的相时延差
相时延是决定高频对称电缆通信距离的关键参数之一。有些通信协议对数据帧的最小长度有明确规定,如果链路的相时延过大(与电缆的相时延和链路上设备延时有关),在冲突发生时容易造成数据帧的丢失。从传播速度 可知使用等效相对介电常数较小的绝缘结构是降低相时延的重要途径。线对间的相时延差过大会导致并行传输数据时帧的错误。减小线对间总的绞合系数差值或调整绝缘发泡度或微调绝缘外径是解决相时延差的主要措施。
3.高频电缆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高频对称电缆时,首先要保证其电气性能和机械物理性能满足相应要求。在设计时最好采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设计。尽可能采用结构简单、加工容易的方式。
电缆产品最终是要用到具体的环境中去的,电缆被安装后也应具备良好的传输性能。这就要求电缆具有良好的抗拉、抗压及良好的适应正常使用环境能力。如室外高频对称电缆宜采耐候护套材料并具备良好的防潮能力、高温环境下使用的高频对称电缆应采用耐高温的材料如FEP、辐照交联聚乙烯等。其次,因与接插件配套的原因,高频对称电缆的结构尺寸还应满足与相应接插件相匹配的要求。然而,这个两个问题并未引起所有高频对称缆制造商的重视。
最后,还应重视电缆的性价比。不恰当地采用高性能的材料或加工工艺或过大的性能指标裕度均会带来过高的制造成本,降低性价比。
对称电缆制造的关键是保持电缆在宏观和微观上结构尺寸的精确和尽可能小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