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tyle>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视察调研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华电广东公司扶贫工作队以实干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廉江市北堤村的大地上,描画出脱贫奔小康的幸福图景。
nStyle> 挖到“穷因”,才能斩断“穷根”
nStyle> 2016年5月,华电广东公司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派出扶贫工作队对口帮扶廉江市北堤村。工作队刚一进驻,终于盼来了救星的村干部曹确忠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诉苦”:“全村1400多户,贫困户就有108户,因为种水稻收入少,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村小学的桌椅都是破的。”
nStyle> 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少、基础设施落后,工作队该怎么让“空壳村”富起来?
nStyle>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初来乍到的工作队选择先俯下身子做入户调研,只有接了地气,才能设身处地为乡亲们解难题。他们与村干部座谈,探访慰问贫困户,对贫困户家庭人口情况、致贫原因、人均收入等方面进行精准调查,3个月间,工作队走遍了全村30多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完成了精准识别工作,为108户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开出了“发展主导产业、做实集体经济、帮助个体增收”的扶贫工作“药方”。
nStyle> 找准路子,才能迈开步子
nStyle>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才能激发活力。为寻求切合实际的产业致富路,工作队多次到省农科院、华南农大等科研院所寻求技术支持,考察家禽养殖,调研中药材种植,但最后都未能得到专家和村民的共同认可。直到不经意间看见了水稻田里的小田螺,工作队突然有了灵感。北堤村周边水道环绕,田螺随处可见,是水蛭的天然吃料。田里的水蛭吸血,人人谈之色变,但药用水蛭可是“吸金”的宝贝,而且水蛭养殖技术操作简单,不需太多劳动力,非常适合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发展。于是,工作队积极与科研院所和养殖公司牵线搭桥,为贫困户提供药用水蛭种苗、技术培训和产品回收“一条龙”服务,形成长效、可持续的项目扶贫机制。2017年6月,村里首次引进了4万条水蛭苗,经过5个多月的辛勤喂养,第一批药用水蛭成功“出仓”。试验成功之后,工作队继续探索和推广多元化水产养殖路径,截至2019年3月,养殖基地累计引进水蛭15万余条,塘鲺鱼10万余尾,年均收益8万余元。同时,工作队还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养殖池上方建设了100kW的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年可产生收益10余万元,既可以补充水蛭养殖所需的流动资金,也可以以资产收益方式给贫困户分红。空中光伏发电、地面水蛭养殖的立体高效农业,真正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实现了“授人以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