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强与填充体系介绍(一)

2019-05-28 10:32:27浏览:538评论:0来源:线缆通   
核心摘要:填料是橡胶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它能赋予橡胶许多优异的性能。例如,大幅度提高橡胶的力学性能,使橡胶具有磁性、导电性、阻燃性、彩色等特殊的性能,赋予橡胶良好的加工性能,降低成本等。

填料是橡胶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它能赋予橡胶许多优异的性能。例如,大幅度提高橡胶的力学性能,使橡胶具有磁性、导电性、阻燃性、彩色等特殊的性能,赋予橡胶良好的加工性能,降低成本等。
一.何谓补强与填充?
补强:在橡胶中加入一种物质后,使硫化胶的耐磨性、抗撕裂强度、拉伸强度、模量、抗溶胀性等性能获得较大提高的行为。凡具有这种作用的物质称为补强剂。
填充:在橡胶中加入一种物质后,能够提高橡胶的体积,降低橡胶制品的成本,改善加工工艺性能,而又不明显影响橡胶制品性能的行为。凡具有这种能力的物质称之为填充剂。
二.填料的分类
填料的品种繁多,分类方法不一。填料按不同方法分类如下:
(1)按作用分
补强剂:炭黑、白炭黑、某些超细无机填料等。
填充剂:陶土、碳酸钙、胶粉、木粉等。
(2)按来源分
有机填充剂:炭黑、果壳粉、软木粉、木质素、煤粉、树脂等。
无机填充剂:陶土、碳酸钙、硅铝炭黑等。
(3)按形状分
粒状:炭黑及绝大多数无机填料。
纤维状:石棉、短纤维、碳纤维、金属晶须等。
三.橡胶补强与填充的历史与发展
橡胶工业中填料的历史几乎和橡胶的历史一样长。在Spanish时代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人就懂得在胶乳中加入黑粉,当时可能是为了防止光老化。后来制作胶丝时曾用滑石粉作隔离剂。
在Hancock发明混炼机后,常在橡胶中加入陶土、碳酸钙等填料。
1904年,S. C. Mote用炭黑使橡胶的强度提高到28.7MPa,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炭黑尚未成为有效补强剂前,人们用氧化锌作补强剂。一段时间后,人们才重视炭黑的补强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炭黑最早的国家。1864年美国开始研制炭黑。1872年世界才实现工业规模的炭黑生产。炭黑的补强性不仅使它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也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二战前槽黑占统治地位,50年代后用炉黑代替槽黑、灯烟炭黑,炉黑生产满足了轮胎工业发展的要求。70年代在炉黑生产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又出现了新工艺炭黑。这种炭黑的特点是在比表面积和传统炭黑相同的条件下,耐磨性提高了5%~20%,进一步满足了子午线轮胎的要求。
美国大陆碳公司在八十年代末开发生产出低滚动阻力炭黑,即LH10、LH20、LH30等,其拉伸和耐磨性能相当于N110、N220、N330的水平,但生热低、弹性高。
德国德固萨公司也开发出新一代低滚动阻力炭黑,称之为“转化炭黑”。牌号有EB118、EB122、EB111和EB123。特点是:物理化学性能与常规炭黑相似,但着色强度低,聚集体大小分布宽,这样不仅可以减小滚动阻力,而且不会改变其耐磨性和对湿路面的抗滑性。
据统计,1998年我国炭黑企业约80家,总的年生产能力约800kt,全国炭黑产量为570kt。1997年国外炭黑总产量为5959kt。
1939年首次生产了硅酸钙白炭黑,1950年发明了二氧化硅气相法白炭黑,近年来无机填料的发展也很快,主要表现在粒径微细化、表面活性化、结构形状多样化三方面。从填料来源看对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加工制造填料发展也较快。
四.本章内容与要求:
1.炭黑的生产、分类与命名(了解)
2.炭黑的组成与结构(掌握)
3.炭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
4.炭黑对橡胶的补强作用(掌握)
5.炭黑对橡胶工艺性能的影响(掌握)
6.炭黑的补强机理(了解)
7.白炭黑的补强(掌握)
8.短纤维的补强(了解)
9.矿质填料的表面活化与偶联剂(掌握)
五.本章主要参考书:
1.橡胶化学与物理,第十章
2.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Rubber, Chapt. 8.
3.炭黑,J.B.道奈等著,王梦蛟等译,化工出版社。
4.弹性体的力学改性


§3-2 炭黑的生产、分类和命名 


一.炭黑的定义
炭黑是由许多烃类物质(固态、液态或气态)经不完全燃烧或裂解生成的。它主要由碳元素组成,其微晶具有准石墨结构,且呈同心取向,其粒子是近乎球形的粒子,而这些粒子大都熔结成聚集体。
二.炭黑的分类
炭黑是橡胶工业的主要补强剂。为适应橡胶工业的发展要求,人们开发了五十余种规格牌号的炭黑。以前炭黑分类有按制法分,也有按作用分,后来发展了ASTM-1765这种新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分类混乱、缺乏科学表征炭黑的状况,但其缺点是没有反映出炭黑的结构度。炭黑的几种分类方法分述如下。
1.按制造方法分 
(1)接触法炭黑:接触法炭黑,其中包括槽法炭黑、滚筒法炭黑和圆盘法炭黑。
槽法炭黑转化率大约为5%。其特点是含氧量大(平均可达3%),呈酸性,灰分较少(一般低于0.1%)。
(2)炉法炭黑:
炉法炭黑的特点是含氧量少(约1%),呈碱性,灰分较多(一般为0.2%~0.6%),这可能是由于水冷时水中矿物质带来的。
(3)热裂法炭黑:转化率30%~47%。炭黑粒子粗大,补强性低,含氧量低(不到0.2%),含碳量达99%以上。
(4)新工艺炭黑:新工艺炭黑的聚集体较均匀,分布较窄,着色强度比传统的高十几个单位,形态较开放,表面较光滑。N375、N339、N352、N234、N299等均为新工艺炭黑。
2.按作用分:
硬质炭黑:粒径在40nm以下,补强性高的炭黑,如超耐磨、中超耐磨、高耐磨炭黑等。
软质炭黑:粒径在40nm以上,补强性低的炭黑,如半补强炭黑、热裂法炭黑等。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粗略,主要是根据炭黑的性质及对橡胶的补强效果来分类命名的。
3.按ASTM标准分类
我国在80年代开始采用美国ASTM-1765-81分类命名法。该命名法由四个字组成,第一个符号为N或S,代表硫化速度。其中N表示正常硫化速度;而S表示硫化速度慢。N及S符号后有三个数,第一位数表示炭黑的平均粒径范围;第二位和第三位数无明确意义,代表各系列中不同牌号间的区别。其粒径按电镜法测得的数据划分为10个范围,橡胶用炭黑粒径范围在11-500nm之间,表3-2是橡胶用炭黑的分类命名。
表3-2 橡胶用炭黑粒径分类
ASTM
系列 粒径范围
nm 典型炭黑品种
  ASTM名称 英文缩写 中文名称
 1~10   
N100 11~19 N110 SAF 超耐磨炉黑
N200 20~25 N220 ISAF 中超耐磨炉黑
N300 26~30 N330 HAF 高耐磨炉黑
N400 31~39 N472 XCF 特导电炉黑
N500 40~48 N550 FEF 快压出炉黑
N600 49~60 N660 GPF 通用炉黑
N700 61~100 N765 SRF-HS 高结构半补强炉黑
N800 101~200 N880 FT 细粒子热裂法炭黑
N900 201~500 N990 MT 中粒子热裂法炭黑
S200 20~25 S212 ISAF-LS-SC 代槽炉黑(中超耐磨炉黑型)
S300 26~30 S315 HAF-LS-SC 代槽炉黑(超耐磨炉黑型) 


§3-3 炭黑的性质 


炭黑的粒径(或比表面积)、结构性和表面活性,一般认为是炭黑的三大基本性质,通常称为补强三要素
一.炭黑的粒径或比表面积
1.炭黑的粒径及分布
炭黑的粒径是指单颗炭黑或聚集体中粒子的粒径大小,单位常为nm。通常用平均粒径来表示炭黑的粒子大小,炭黑工业常用的平均粒径有算术平均粒径和表面平均粒径两种。
算术平均粒径 ,是一种最常用的平均粒径:
(3-1)
表面平均直径 有时也称为几何平均直径,它的定义如下:
(3-2)
表面平均直径常大于算术平均直径,它与粒径分布大小有关,故可用 / 的比值判断炭黑粒径的分散程度,比值越小,粒径分布越窄,反之则越宽。粒径分散程度对补强作用有一定影响,一般希望分布窄些好。
2.炭黑的比表面积及空隙度
(1)比表面积
炭黑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真实体积)中炭黑粒子的总表面积,单位为m2/g或m2/cm3。炭黑的比表面积有外表面积(光滑表面)、内表面积(孔隙表面积)和总表面积(外表面积和内表面积之和)之分。
设S为单位质量炭黑的比表面积(m2/g),ρ为密度(g/cm3)。对于球形粒子,则S与 有下列关系:
(3-3)
(2)空隙度(表面粗糙程度)
表面粗糙度是指炭黑粒子在形成过程中,因粒子表面发生氧化侵蚀所形成的孔洞的多少,即氧化程度。这是由于碳氢化合物高温燃烧裂解时,炭黑成粒过程伴随有剧烈氧化作用所致。
炭黑粒子的表面粗糙度可用表面粗糙度系数K来表征,即用BET法测得的总比表面积与用CTAB法测得的外比表面积之比值。
3.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
(1)用电子显微镜测定贪黑的粒径及比表面积
(2)BET法测定炭黑的比表面积
(3)碘吸附测定比表面积
(4)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吸附法测比表面积
(5)测定炭黑比表面积的其它方法
二.炭黑的结构
(一)炭黑的微观结构
1.石墨的微观结构
炭黑的微晶结构属于石墨晶类型,石墨晶格中碳原子有很小的对称结构。
2.炭黑的微观结构
炭黑是准石墨晶体,所以不象石墨晶体那样整齐排列,且晶体中平行层面间距稍大于石墨晶体,层面间距C为7.0Å左右(石墨晶体的C为6.70Å,C值是两倍层面间距)。各层面有不规则排列。3~5个层面组成一个微晶体。
3.炭黑的石墨化
尽管炭黑聚集体是准石墨晶体,但它的结晶很不完整,晶体小,缺陷多,甚至有的炭黑中还有单个层面及无定形碳存在。与石墨相比,炭黑平行层面间的距离较大,且排列不规整,将炭黑在没有氧的情况下加热到1000℃以上,则炭黑微晶尺寸会逐渐增加,而层面距离则减小,即提高了微晶结构的规整性。当温度升高至2700℃时,炭黑则转变成石墨。
炭黑石墨化之后,粒子直径和结构形态无大变化,只是微晶的尺寸变大,化学活性下降,与橡胶的结合能力下降,补强能力下降。
(二)炭黑的结构度
炭黑的结构度是指炭黑链枝结构的发达程度。炭黑的结构性通常是指炭黑的一次结构,但也含二次结构的问题。
1.炭黑的一次结构
炭黑的一次结构就是聚集体,又称为基本聚熔体或原生结构,它是炭黑的最小结构单元。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这种结构。这种结构在橡胶的混炼及加工过程中,除小部分外,大部分被保留,所以可视其为在橡胶中最小的分散单位,所以又称为炭黑的稳定结构。这种一次结构对橡胶的补强及工艺性能有着本质的影响。
2.炭黑的二次结构
炭黑的二次结构又称为附聚体、凝聚体或次生结构,它是炭黑聚集体间以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这种结构不太牢固,在与橡胶混炼时易被碾压粉碎称为聚集体。
炭黑的结构性与炭黑的品种及生产方法有关,采用高芳香烃油类生产的高耐磨炉黑,有较高的结构性;瓦斯槽黑只有2~3个粒子熔聚在一起;而热裂法炭黑几乎没有熔聚现象,其粒子呈单个状态存在。所以一般将炭黑结构性分为低结构、正常结构和高结构三种。
根据石墨结晶模型来描述炭黑的结构,聚集体的结构层次为:
元素碳→碳核(六边形)→多核层面→炭黑微晶→炭黑粒子→炭黑的一次结构(聚集体)
3.炭黑结构度的测定方法
炭黑结构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如电镜法及图象分析法、吸油值法、视比容法及水银压入法等。
(1)视比容法(压缩法)
(2)DBP吸油值法
a. 手工法
b. 吸油计测定法(压缩DBP吸油值法)
工业上广泛采用的是吸油值法即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吸收值来表征炭黑的结构,DBP吸油值法是以单位质量炭黑吸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体积表示,该测定方法标准为GB3780.2或GB3780.4。通常DBP值越高,即炭黑的结构性越高。
一般高结构炭黑DBP吸油值大于120cm3/100g,低结构炭黑低于80 cm3/100g。
三.炭黑的表面性质
炭黑粒子表面化学性质与炭黑的化学组成和炭黑粒子的表面状态有关。
1.炭黑的化学组成
炭黑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含碳量为90~99%,还有少量氧、氢、氮和硫等元素,其它还有少许挥发分和灰分,构成了炭黑的化学组成。因为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成六角形层面,所以炭黑具有芳香族的一些性质。
2.炭黑的表面基团
炭黑表面上有自由基、氢、羟基、羧基、内酯基、醌基,见图3-3。这些基团估计主要在层面的边缘。

图3-3 炭黑的表面基团示意图
(1)自由基
(2)炭黑表面的氢
(3)炭黑表面的含氧基团
含氧基团有羟基、羧基、酯基及醌基。这些基团含量对炭黑水悬浮液的PH值有重要作用,含量高,PH值小,反之亦然。例如槽法炭黑水悬浮液的PH值在2.9~5.5间,炉法炭黑PH值一般在7~10间。

酸性 弱酸性 水解后呈酸性
炭黑的表面基团具有一定的反应性,可以产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还原反应、离子交换反应、接枝反应等,是炭黑表面改性的基础。
四.炭黑的其它性质
1.炭黑的光学性质
炭黑着色强度是炭黑混入白色颜料后反射力降低的程度。它是炭黑的重要光学性质,并与炭黑的粒径、结构等因素有关。炭黑粒径小,着色强度高;炭黑结构高,着色强度低。着色强度是测定橡胶用炭黑光学性质的标准方法,常用于研究新工艺炭黑的光学性质及质量控制。
2.炭黑的密度
炭黑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炭黑的质量,有真密度和视密度之分,单位为g/cm3或kg/m3。炭黑的倾注密度,大多数品种在0.3~0.5g/cm3(或300~500kg/m3)之间,它对炭黑的加工及贮运有实际意义。
3.导电性
炭黑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常用电导率或电阻率表示它的电性能。炭黑的导电性与其微观结构、粒子大小、结构、表面性质等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粒子越小,结构度越高,导电性能越好。高结构炭黑较正常结构或低结构炭黑具有更好的导电性。炭黑表面粗糙度,即孔隙性也影响炭黑的导电性。表面粗糙多孔的炭黑其导电性增加。 


§3-4 炭黑的结合橡胶及包容胶 


一.结合胶
(一)结合橡胶的概念及测试方法
结合橡胶也称为炭黑凝胶(bound- rubber),是指炭黑混炼胶中不能被它的良溶剂溶解的那部分橡胶。结合橡胶实质上是填料表面上吸附的橡胶,也就是填料与橡胶间的界面层中的橡胶。通常采用结合橡胶来衡量炭黑和橡胶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结合橡胶多则补强性高,所以结合橡胶是衡量炭黑补强能力的标尺。
核磁共振研究已证实,炭黑结合胶层的厚度大约为5.0nm,紧靠炭黑表面一层的厚度约为0.5nm左右,这部分是玻璃态的。在靠近橡胶母体这一面的呈亚玻璃态,厚度大约为4.5nm。
结合橡胶量虽然很重要,但测试方法及表示方法并不统一。
(3-4)
(3-5)
(二)结合胶的生成原因
结合胶的生成有两个原因:
一是吸附在炭黑表面上的橡胶分子链与炭黑的表面基团结合,或者橡胶在加工过程中经过混炼和硫化产生大量橡胶自由基或离子与炭黑结合,发生化学吸附,这是生成结合胶的主要原因。
其二是橡胶大分子链在炭黑粒子表面上的那些大于溶解力的物理吸附,要同时解脱所有被炭黑吸附的大分子链并不是很容易的,只要有一、两个被吸附的链节没有除掉,就有可能使整个分子链成为结合胶。
(三)影响结合橡胶的因素
结合橡胶是由于炭黑表面对橡胶的吸附产生的,所以任何影响这种吸附的因素均会影响结合橡胶的生成量,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炭黑比表面积的影响
结合胶几乎与炭黑的比表面积成正比增加。随着炭黑比表面积的增大,吸附表面积增大,吸附量增加,即结合橡胶增加。
2.混炼薄通次数的影响
天然橡胶是一种很容易产生氧化降解的物质,那些只有一两点吸附的大分子链的自由链部分可能存在于玻璃态层及亚玻璃态层外面。这部分橡胶分子链薄通时同样会产生力学断链及氧化断链。这种断链可能切断了与吸附点的连接,这样就会使结合胶量下降。
50份炭黑填充的氯丁橡胶、丁苯橡胶和丁基橡胶随薄通次数的变化如下:氯丁橡胶、丁苯橡胶结合胶随薄通次数增加而增加,大约到30次后趋于平衡。而丁基橡胶一开始就下降,也是约30次后趋于平衡。丁基橡胶下降的原因类似于天然橡胶。
3.温度的影响
将混炼好的式样放在不同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测结合胶量。随处理温度升高,即吸附温度提高,结合胶量提高,这种现象和一般吸附规律一致。
与上述现象相反,混炼温度对结合胶的影响却是混炼温度越高则结合胶越少。这可能是因为温度升高,橡胶变得柔软而不易被机械力破坏断链形成大分子自由基,炭黑在这样柔软的橡胶环境中也不易产生断链形成自由基,因此在高温炼胶时由于这种作用形成的结合胶会比低温下炼胶的少。
4.橡胶性质的影响
结合胶量与橡胶的不饱和度和分子量有关,不饱和度高,分子量大的橡胶,生成的结合胶多。
表3-5 橡胶分子量对结合胶的影响(HAF 炭黑)
SBR分子量Mt Mt/M2000 结合胶(mg/g) 结合胶比率(以Mv=2000的为1)
2000 1 45.7 1
13400 6.7 60.9 1.3
300000 150 145.0 3.2
5.陈化时间的影响
试验表明,混炼后随停放时间增加,结合胶量增加,大约一周后趋于平衡。因为固体炭黑对固体橡胶大分子的吸附不象固体填料对气体或小分子吸附那么容易。另外化学吸附部分较慢,也需要一定时间。
二.包容橡胶
(一)包容胶的意义
包容胶(吸留胶)是在炭黑聚集体链枝状结构中屏蔽(包藏)的那部分橡胶。C形代表炭黑聚集体的刚性体;交叉线代表橡胶;屏蔽在C形窝中的橡胶为包容胶,它的数量由炭黑的结构决定,结构高,包容胶多。包容胶的活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中常把它看成是炭黑的一部分,当然这种看法不够准确。当剪切力增大或温度升高时这部分橡胶还有一定的橡胶大分子的活动性。
(二)包容胶量的计算
Medalia根据炭黑聚集体的电镜观测、模型、计算等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下列经验公式:
φ′=φ(1+0.02139DBP)/1.46 (3-6)
所以DBP吸油值越高,也就是炭黑聚集体结构度越高,即聚集体枝杈越发达,则包容胶越多。
§3-5 炭黑对橡胶加工性能的影响
炭黑的粒径、结构和表面性质等性能对橡胶的加工性能有重要的影响,表现在混炼、压延、压出和硫化各工艺过程中及混炼胶的流变性能上。
一.炭黑性质对混炼的影响
炭黑的粒径、结构和表面性质对混炼过程和混炼胶性质均有影响。
1.炭黑性质对混炼吃料及分散的影响
炭黑的粒径越细混炼越困难,吃料慢,耗能高,生热高,分散越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粒径小,比表面积大,需要湿润的面积大。
炭黑结构对分散的影响也很明显。高结构比低结构吃料慢,但分散快。这是因为结构高,其中空隙体积比较大,排除其中的空气需要较多的时间,而一旦吃入后,结构高的炭黑易分散开。
2.炭黑性质对混炼胶粘度的影响
混炼胶的粘流性在加工过程中十分重要。一般炭黑粒子越细、结构度越高、填充量越大、表面活性越高,则混炼胶粘度越高,流动性越差。
结构及用量对胶料粘度的影响可用Einstein-Guth公式估算。
(3-8)
后来Guth-Gold对炭黑填充橡胶的粘度又修改如下:
(3-9)
式(3-9)对于MT炭黑, 值小于0.3条件下适应性好,对补强性炭黑不适用。若将包容胶体积分数包括到炭黑聚集体中,即将式(3-9)中的 用式(3-7)中的 ′代替,所计算的胶料粘度 才比较接近实测值。
炭黑粒径越小,填充量越高,混炼胶的粘度越高,结合胶量也越多;炭黑的结构度越高,包容胶量越多,炭黑的有效填充体积分数增大,混炼胶粘度也提高。
二.炭黑性质对压出的影响
炭黑对压出工艺的影响主要是指对胶料压出断面膨胀率(或称口型膨胀)、压出速度和压出外观的影响。而胶料的压出断面膨胀率、压出速度和压出外观主要与胶料的弹性有关。
一般来说,炭黑的结构性高,混炼胶的压出工艺性能较好,口型膨胀率小,半成品表面光滑,压出速度快。炭黑用量的影响也很重要,用量多,膨胀率小,所以FEF等快压出炭黑适用于压出胶料。
三.炭黑性质对硫化的影响
(一)炭黑表面性质的影响
炭黑表面酸性基团含量多,PH低,对于促进剂D的吸附量大,相应地减少了促进剂D的用量,因而回会迟延硫化。另外炭黑表面酸性基团能阻碍自由基的形成,又能在硫化初期抑制双基硫的产生,所以会迟延硫化,起到较好的防焦烧作用。而PH值高的炉法炭黑一般无迟延现象。
(二)炭黑的结构和粒径的影响
炭黑粒径越小,焦烧越快。这是因为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结合胶越多,自由胶中硫化剂浓度较大的原因。


§3-5炭黑对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炭黑的性质对硫化胶的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有了炭黑的补强作用才使那些非自补强橡胶的力学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才具有了使用价值。就总体来说,炭黑的粒径对橡胶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耐磨耗性的作用是主要的,而炭黑的结构度对橡胶模量的作用是主要的,炭黑表面活性对各种性能都有影响。
一.炭黑性质对硫化胶一般技术性能的影响
(一)炭黑粒径的影响
炭黑粒径对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耐磨性都有决定性作用。
粒径小,撕裂强度、定伸应力、硬度均提高,而弹性和伸长率下降,压缩永久变形变化很小。这是因为粒径小,比表面积大,使橡胶与炭黑间的界面积大,两者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合胶多。
(二)炭黑结构的影响
炭黑的结构对定伸应力和硬度均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填料的存在就减少了硫化胶中弹性橡胶大分子的体积分数,结构高的炭黑更大程度地减少了橡胶大分子的体积分数。结构对耐磨耗性只有在苛刻的磨耗条件下才表现出一定的改善作用。结构对其他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炭黑表面性质对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1.炭黑粒子的表面形态的影响
炭黑粒子表面的粗糙程度及炭黑的结晶状态对补强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将ISAF在较低温度下(850~1000℃)加热,控制加热时间,这时炭黑粒子表面石墨化,而微晶尺寸增大,结果使炭黑的补强作用下降。
炭黑粒子的表面粗糙度对橡胶性能的影响也很大。随着粗糙度的增大,硫化胶的定伸应力、拉伸强度、耐磨性和耐屈挠龟裂性下降,而回弹性、伸长率则增大。这主要是因为炭黑表面的孔隙度增加后,橡胶大分子很难接近这些微孔,使它不能与橡胶相互作用而起到补强效果。
2.炭黑粒子表面化学基团的影响
炭黑表面的含氧基团对通用不饱和橡胶的补强作用影响不大,而对象IIR这类近于饱和的弹性体来说,含氧官能团对炭黑的补强作用非常重要,含氧基团多得槽法炭黑补强性高。
二.炭黑的性质对硫化橡胶动态性能的影响
橡胶作为轮胎、运输带和减震制品时,受到的力往往是交变的,即应力呈周期性变化,因此有必要研究橡胶的动态力学性质。橡胶制品动态条件下使用的特点是变形(或振幅)不大,一般小于10%,频率较高,基本上是处于平衡状态下的,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性质。而静态性质,如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定伸应力等都是在大变形下,与橡胶抗破坏性有关的性质。
(一)填充炭黑和振幅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橡胶的动态模量受炭黑的影响,加入炭黑使G'(弹性模量)、G"(损耗模量)均增加。炭黑的比表面积大、活性高、结构高均使G'、G"增加,同时受测试条件(如温度、频率和振幅)的影响。
1.填充炭黑和振幅对G'的影响
填充炭黑的G'高于纯胶的,且随炭黑填充量增加而提高。填充炭黑的G'受振幅的影响,随振幅增大而减弱,到大约10%时趋于平稳。
用G'0 表示低振幅模量,G'∞表示高振幅模量,则G'0 - G'∞可以作为表示炭黑二次结构的参数。
2.填充炭黑和振幅对G"和tgδ的影响
炭黑的加入使胶料的G"和tgδ增大也就会使胶料生热增高,阻尼性提高。这种作用对于作为减震橡胶制品是很需要的,因为它能减少震动、降低噪音。另外,这种作用可以增加材料的韧性,提高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增加轮胎对路面的抓着力。其缺点是增加了轮胎的滚动阻力,使汽车耗油量增加,温升还促进轮胎老化。
(二)炭黑性质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炭黑的比表面积大,硫化胶的E'大,且随振幅的增大,下降程度也大。比表面积接近,结构高的E'大,但对振幅变化不敏感。
三.炭黑的性质对硫化胶导电性的影响
炭黑填充胶会使胶料电阻率下降,其炭黑胶料的电性能受炭黑结构影响最明显,其次受炭黑的比表面积、炭黑表面粗糙度、表面含氧基团浓度的影响。前两个因素高则胶料的电阻率低,另外均匀的分散使电阻率提高,若需要高电阻的制品应使用大粒子、低结构、表面挥发分大的炭黑。炭黑用量增大,降低电阻率。

 
§3-6炭黑对橡胶的补强机理 


炭黑补强作用使橡胶的力学性能提高,同时也使橡胶在粘弹变形中由粘性作用而产生的损耗因素提高。例如tanδ、生热、损耗模量、应力软化效应提高。因应力软化效应能够比较形象地说明大分子滑动补强机理,因此将两者结合一起讨论。
一.应力软化效应
(一)应力软化效应的含义
硫化胶试片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拉伸至给定的伸长比λ1时,去掉应力,恢复。第二次拉伸至同样的λ1时所需应力比第一次低,如图3-18所示,第二次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在第一次的下面。若将第二次拉伸比增大超过第一次拉伸比λ1时,则第二次拉伸曲线在λ1处急骤上撇与第一次曲线衔接。若将第二次拉伸应力去掉,恢复。第三次拉伸,则第三次的应力应变曲线又会在第二次曲线下面。随次数增加,下降减少,大约4~5次后达到平衡。上述现象叫应力软化效应,也称为Mullins效应。
应力软化效应用拉伸至给定应变所造成的应变能下降百分率ΔW表示。
(3-10)
式中 W1 —第一次拉伸至给定应变时所需要的应变能;
W2 —第一次拉伸恢复后,第二次(或更多次数)再拉伸至同样应变时所需的应变能。
(二)应力软化效应的影响因素
应力软化效应代表一种粘性的损耗因素,所以凡是影响粘弹行为的因素对它均有影响。填料及其性质对应力软化效应有决定性作用。
1.填充的影响
2.填料品种对应力软化效应的影响
3.炭黑品种对应力软化效应的影响
总的趋势是补强性高的炭黑应力软化效应比较高,反之亦然。
(三)应力软化的恢复
应力软化有恢复性,但在室温下停放几天,损失的应力恢复很少,而在100℃×24h真空中能恢复大部分损失的应力。因为炭黑的吸附是动态的,在恢复条件下,橡胶大分子会在炭黑表面重新分布,断的分子链可被新链代替。剩下的不能恢复的部分称为永久性应力软化作用。
二.炭黑的补强机理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炭黑补强机理曾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各个作者提出的机理虽然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有局限性。随着时间进展,橡胶补强机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橡胶大分子滑动学说的炭黑补强机理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现将各种论点简述如下。
(一)容积效应
(二)弱键和强键学说
(三)Bueche的炭黑粒子与橡胶链的有限伸长学说
(四)壳层模型理论
核磁共振研究已证实,在炭黑表面有一层由两种运动状态橡胶大分子构成的吸附层。在紧邻着炭黑表面的大约0.5nm(相当于大分子直径)的内层,呈玻璃态;离开炭黑表面大约0.5~5.0nm范围内的橡胶有点运动性,呈亚玻璃态,这层叫外层。这两层构成了炭黑表面上的双壳层。关于双壳层的厚度Δγc,报道不一,不过基本上是上述范围。这个双壳的界面层内中的结合能必定从里向外连续下降,即炭黑表面对大分子运动性的束缚不断下降,最后到橡胶分子不受束缚的自由状态。

图3-22 炭黑填充的硫化胶的非均质模型
A相—进行微布朗运动的橡胶分子链;B相—交联团相;C相—被填料束缚的橡胶相
对壳层补强作用的解释是双壳层起骨架作用。提出了填充炭黑橡胶的不均质结构示意图,见图3-22。图中A相为自由大分子,B相为交联结构,C相为双壳层,该理论认为C相起着骨架作用联结A相和B相,构成一个橡胶大分子与填料整体网络,改变了硫化胶的结构,因而提高了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五)橡胶大分子链滑动学说
这是比较新和比较全面的炭黑补强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橡胶大分子能在炭黑表面上滑动,由此解释了补强现象。炭黑粒子表面的活性不均一,有少量强的活性点以及一系列的能量不同的吸附点。吸附在炭黑表面上的橡胶链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结合能量,有多数弱的范德华力的吸附以及少量的化学吸附。吸附的橡胶链段在应力作用下会滑动伸长。
大分子滑动学说的基本概念可用示意图3-23表示。
(1)表示胶料原始状态,长短不等的橡胶分子链被吸附在炭黑粒子表面上。
(2)当伸长时,这条最短的链不是断裂而是沿炭黑表面滑动,原始状态吸附的长度用点标出,可看出滑移的长度。这时应力由多数伸直的链承担,起应力均匀作用,缓解应力集中为补强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3)当伸长再增大,链再滑动,使橡胶链高度取向,承担大的应力,有高的模量,为补强的第二个重要因素。由于滑动的摩擦使胶料有滞后损失。滞后损失会消耗一部分外力功,化为热量,使橡胶不受破坏,为补强的第三个因素。
(4)是收缩后胶料的状况,表明再伸长时的应力软化效应,胶料回缩后炭黑粒子间橡胶链的长度差不多一样,再伸长就不需要再滑动一次,所需应力下降。在适宜的情况(如膨胀)下,经过长时间,由于橡胶链的热运动,吸附与解吸附的动态平衡,粒子间分子链长度的重新分布,胶料又恢复至接近原始状态。但是如果初次伸长的变形量大,恢复常不超过50%。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直流耐压试验应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

浅谈电线电缆制造流程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service@xianlan100.com
 
0相关评论
关注微信公众号

行业动态,一手掌握

同类最新信息